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全球速读:因地制宜!减产沙土地变成增收丰产田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各地 > 正文  2023-03-15 15:55:35 来源:鞍山全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连日来,岫岩杨家堡镇松树秧村党支部书记柏明堂经常和村民来到村里名为“老榛子园”的650亩流转地前,蹲下身查看土质硬度、研究土壤墒情,盘算着今年的油料作物种植产业。随着春日渐暖,下一步村里要组织村民配合种植企业把残留的地膜清理干净,开垄、旋耕,铺设新地膜,为今年新一轮的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打基础。

站在田埂上,村民们流转出去的土地连珠成片,一眼望不到边,这里孕育着村民们坐地收租、包产增收的希望。使人很难想象的是,这些土地几年前还处于减产甚至长期撂荒的状态,农民收不到土地租金,承包企业处于倒闭边缘,土地问题成为了长期困扰松树秧村产业发展的难题。

外人会纳闷:为什么花生、大豆的种植区在当地村民口中却被叫成了“老榛子园”?原来,2014年,一家种植企业从当地80户村民手中流转了650亩土地,建起了榛子园,发展大榛子种植。但经过几年的种植发现,榛子树长势慢,产量和质量都不理想。几年下来,经营者算了一笔账,种植榛子的生产收益还不足以收回成本,更没有能力偿付村民们的土地租金,无奈只好把土地转租出去。之后,“老榛子园”几经转手,榛子种植产业始终没能发展起来,650亩土地面临着转租困难的局面。村民出租了土地,没拿回收益,一排排处于撂荒状态的大榛子树,如同一根根刺,使村民心急如焚,却一筹莫展。

52岁的刘家堡组村民刘殿福家有4亩多地,全部流转给当地的种植企业。回想当年的情形,刘殿福激动地说:“那时候咱们想得挺好,坐地收租,再来这里打工赚钱,没想到榛子树减产,企业净赔钱了,经营不下去,后来一再转手,一拖就是好几年,咱们租金就一直没有着落。我那时候看着这片地着急,也没办法,只能坐在地头掉眼泪,租金和土地都没了,以后日子可怎么过。 ”

2021年4月,杨家堡镇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本着新官理旧账的原则,立足群众立场,正面直视问题,定下了坚决要把“撂荒地”搞活的土地治理基调,第一时间组成调研工作组,来到“老榛子园”的田间地头,倾听村民讲述实际情况。“当时,为了从根源剖析土地收成不佳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专门聘请了农业专家对土壤进行了专业检测,发现这片土地的土壤并不适合大榛子生长。即使通过人工干预改变土壤的质量,改善的效果也不会太明显。”杨家堡镇党委书记王新宇回忆说。

找到了大榛子树生长不利的原因,王新宇带领镇党委班子成员从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维护群众利益角度出发,大胆果断地决定拔去榛子树苗,进行复垦。2021年5月,为保障春耕、不误农时,杨家堡镇党委政府当机立断,组织人手、设备对“老榛子园”土地进行复垦,为同步对外招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破不立。使大伙没想到的是,拔去榛子树苗的“大榛子园”土地一下子变得大有可为,成了抢手的“香饽饽”。镇里仅用20天就把“老榛子园”的土地先后转租给铁岭和当地的两位种植大户,他们经过考察,种植起适合这片土地土壤生长的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去年,“老榛子园”里种植起538亩大豆,创效53万元,106亩花生,创效26万元。可观的收益也使土地的租金水涨船高,每亩租金从400元涨到500元。80多户坐地收租的村民转忧为喜。

如今,刘殿福和村里其他流转土地的村民一样,不仅收回了多年拖欠的土地租金,还能在田间打工增收,农闲时他就到邻村帮忙剪蘑菇段打工赚钱。“我现在收入的渠道又多又自由,土地不撂荒,咱农民心里就不慌。”刘殿福说。

柏明堂告诉记者,这两年的花生、大豆种植收成都非常好,解决了百姓的租金问题。“去年花生大概每亩产350公斤左右,每亩收益在800到1000元。农民将土地转租给种植大户,还能在田间打工,农闲时还能外出务工,收益上实现了多渠道。随着连续两年的种植,种植油料作物的经验和技术更加成熟,预计今年的产量会更高。”对于接下来的生活,柏明堂和村民们充满希望。

作者:赵宇泽 赵春伟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