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游边
东北有句话叫“一天三顿小烧烤”,天上地下水里,各种食材皆可入馔。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大街小巷都是地炉烤肉,四处弥漫着肉香味儿。
烧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种烹饪方式,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自从人类使用火开始,它就存在于世。虽然烧烤技法距今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但汉语“烧烤”一词诞生时间却不久远。
在“烧烤”出现之前,古人一般称之为“炙”,《说文解字》解释为“炮肉也”,是指把肉放在火上烤。《诗经》中写道:“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文中提到的烹饪手法已经开始升级,人们发明了三种方式烤肉:炮、燔、炙,或直接火烤,或包裹起来烤,或穿串烤,在这三种烤肉法中,“炙”是最接近我们现代的烤制方式,就像用钎子类的东西,把肉一块一块串起来,再放至火上烧烤。
“脍炙人口”一词源自《孟子》,本意是:切细烤熟的肉没有人不爱,后来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可见烧烤在当时受欢迎程度。从食材上来说,古人的烧烤已有荤素搭配,海陆并行。《齐民要术》中更是记载了几十种“炙法”,内容详细到要根据食材大小选择用竹签或是铁签,还记录烧烤味美与否,关键在火候的掌握。
据《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常以烧烤鹿肝生肚下酒。而翻阅各种史料,关于烧烤的记录更是层出不穷,西汉昭帝参加的“盐铁之议”记录烧烤“熟食遍列,肴施成市”,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唐懿宗赐给公主的嫁妆里包括了烧烤名菜“消灵炙”,《宋史》记录宋仁宗更是“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明宫史·饮食好尚》也记载皇室:“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
到了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牛羊肉再也不像以前是贵族独享的食物了,百姓也能吃得上,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全民烧烤时期。后来满族等民族也在烧烤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民族独特的口味。满清时期的烧烤口味讲究原汁原味,加上配制独特佐料,使得当时的汉人也喜欢上这种独特的美食,加上汉人去腥去膻佐料的改善,据说因此形成了现在东北烧烤的雏形。
“烧烤”一词的诞生历史就短得多,北京知名老字号“烤肉宛”藏着一块匾,这是1946年由齐白石题写的,上书“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据说“烧烤”一词从这时流传开来。从最早出现的“炙”“燔”“炮”,到今天遍布各地的特色烤串,烧烤文化绵延几千年,从人类的生存本能发展成一种必不可少、充满浓浓人情味的消遣方式。朴素的烹饪方式带来隽永的人间烟火,这也是烧烤带来的特别体验,也记录着中国人的百态人生。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