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焦虑的,不是放松,而是这3个字。
上海最近傍晚的天特别好看,前两天是橘粉色的“世纪晚霞”,余晖像红扑扑的腮红,从云层里透出来。
(资料图片)
来源:作者拍摄
前天是厚墩墩的云朵,从湛蓝的天上掉下来,绵软绵软的,非常治愈。
来源:作者拍摄
平时很少有时间观察天空,走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总觉得一周刷的一下就过去了,模模糊糊的。
但最近,竟可以通过所见云朵的形态,分辨出具体的某一天。
抬头看天的时候,仔细辨认一层奶盖、一只花枝鼠、一团豆腐脑,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
生活的模糊感,也因此变得具体,情绪的褶皱逐渐被抚平。
要爱具体的人,更要过具体的生活。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具体化”的生活哲学。
01
什么是具体化?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会面临这样的来访者,他们没有办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痛点”,往往会做这样的表达:
“我很焦虑,担心自己没法养活自己”
“我做事总是失败,我这个人一无是处”
这个时候,咨询师就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来访者做深入的、具体的分析。
比如说:
你觉得养活自己,需要多少钱?
现在有多少钱?
按照目前的储蓄状况,一年可以存下多少钱呢?
这种担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什么叫做一无是处,你做了哪些事情失败了呢?
你认为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哪些?
有没有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养不活自己”和“一无是处”是两个很主观的评判,一旦给自己扣上这样的帽子,便会感到动弹不得。
来源:pexels
通过具体化的方式,将庞大的问题做拆分。
来访者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可控的部分,自己并不是真的无能为力,便会逐渐从情绪的迷雾中走出来。
具体化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用在咨询中,更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日常生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具体化”思维在生活中的三种应用。
02
具体化打开被压缩的体验
经常听到朋友抱怨,“好无聊”、“没意思”。日子平淡如水,“无聊感”常常包裹着我们,生活好像被压缩了一样,没有细节,只有一幅幅不断重复的远景。
如果问一个人昨天干了什么,他可能会回答“上班吃饭睡觉”,换成前天、大前天,也一样。
再具体点,问起吃了什么、睡得怎么样,很多人都没什么印象了。
人类学者项飙用“蜂鸟”做比喻,来形容我们不敢停歇、感受不到当下,总是漂浮在半空的生活状态。
蜂鸟总是高频振动翅膀,使自己悬在空中,我们也一样,不自觉陷入无意义的高速运转,远离“地面”,看不清生活的细节。
来源:pexels
而“具体化”,则是在帮助我们寻找一个喘息的空间,观察生活的细节,在现有的生活图景中,探索被忽视的丰富性。
比如同样是吃饭,有的人能吃出米的新旧,喝水可以喝出水的甜涩,洗碗时感受水流划过手指的疾缓,洗洁精揉搓出的泡泡的色彩。
对能发现生活具体细节的人来说,即使两点一线,也每天都有每天的况味。
曾经听动物园工作的朋友讲,饲养员能分清每一只动物,因为在他们眼里,“猴子很聪明”、“蛇很冷血”、“熊猫有点懒”这些模糊的标签都不管用。
他们会说:“今天多多差点要偷袭我,结果被懂事的果果发现了,揍了一通。”
饲养员看到的是具体的一动物个体,而不是某个种类。
回到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可以尝试看到同一件/类事的细微差别,参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当中,消解无聊、无意义之感。
来源:pexels
03
具体化瓦解模糊的焦虑
除了“无聊”之外,具体化还可以帮助我们缓和内心的焦虑。
周轶君在做客看理想时说:“焦虑的反面是具体。”
来源:网络
总说需要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愿景,但若只是停留在畅享层面,那贫瘠的现实和理想化的未来,都会变成枷锁。
有网友分享自己沉溺于焦虑时的状态,称自己“非常爱做梦”:
笔者彼时能量低下,做着一份厌倦的工作,回到家身心俱疲,唯一的休闲是刷短视频直到犯困。
为了对抗当下的贫瘠,她在脑海中畅享未来:
成为一名译者,30岁之前环游世界,瘦十斤穿上漂亮的短裙......
她每天沉静在缥缈的幻想中,但一件事都没有真正去做。
现实的单调与梦想的美好形成强烈对比,加上行动力为零,她变得越来越焦虑。
直到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样浑浑噩噩过完一天,在刷短视频时不小心睡着了,掉下来的手机砸到她的鼻梁骨,疼痛一阵袭来。
她拿起镜子照了照,看到一张憔悴、倦怠、充满怨气的脸,吓了一跳。内心突然出现一个声音——这种肥宅的生活,不能再继续了。
于是,她开始审视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真正消化那些给自己画的大饼。
先是梳理了工作细节,抓大放小,再是坚持每天背20个单词,晚餐后绕着小区散步30分钟减脂......
当那些遥远的“梦”被拆分成具体的现实时,她发现自己很少再心悸,也很少焦虑到大把掉发了。
来源:pexels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
“其实我们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
而具体化,则帮助我们捕捉此时此刻,扎根在当下,暂时脱离时间轴上横向的担忧,探索纵向的丰富性。
04
具体化避免过度担忧
另外,具体化能够帮助我们觉察诡辩式的控制,听从内心的声音。
成长过程中,最难平衡的事情之一,就是他人的期待和我们对自己的期待。
即使无数遍强调“人生是旷野”,也架不住周围人一棍子打死式的劝说。
比如,身边的熟人“好心好意”地劝你:“还是要早一些成家,给父母一个交代,自己也不会孤独。”
放在过去,可能就会轻易失去自己的判断——没有伴侣会很孤单,形单影只的,尤其是年老之后,无人问津。
但其实想想,他们只是很简单地将“单身”等同于“孤独”。
在一个不具体的世界里,单身意味着更多的独处时光。而独处,在很多人的自动思维里,就是孤独的代名词。
来源:pexels
但如果把镜头拉近,看到的可能是另一幅景象——30岁,踏上说走就走独自旅游,在瀑布与山泉边静坐,感受自然的馈赠;
40岁,依然相信爱情,和刚认识的Ta畅谈理想与现实,眼睛里泛的光芒一如十多年前;
50岁,积攒多年的小金库终于派上用场,在海岛租下宽敞的一居室,在椰林海风中闭目养神。
当然,你也需要接受另一幅景象——
30岁,遭遇可能的经济危机,没有人帮你分担风险,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撑过这一段挑战;
40岁,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脱落,你会短暂地失去归属感,得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
50岁,在公园散心时看到别人拉着伴侣或孩子的手,你羡慕不已,但也知道,自由的人生本就是一场交换。
来源:pexels
具体化的思维,帮助你在做人生选择时,不再亲信别人口中的好坏,而是真切的去思考,在脑海中描摹一副全景图。
得到什么、选择什么,不再是别人口中空范的建议和指点。
一些模糊的情绪,就像天空中飘忽的云层,使大脑变得混沌,生活节奏被打乱。
而具体化就像一把梳子,梳理云层的疏密,帮助我们找到并固定生活的锚点:
将模糊的生活拆分成生动的细节,安住当下;
把庞大的焦虑肢解成可控的模块,按部就班;
不再盲目被他人的声音扰乱,而是具体思考细节。
学着将困难具体化,拨开情绪的云层,让阳光透出来。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