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辽宁大连城区常住人口达521万人,跻身特大城市之列。
中国有哪些超大、特大城市?这些城市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中国超大特大城市“俱乐部”再次扩容,包括国内7个超大城市和14个特大城市。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是可圈可点,今年以来纷纷交出亮眼答卷,其中多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
超大特大城市俱乐部再扩容
什么样的城市才算“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国家统计局解释,“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城市规模按照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进行划分: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1000万人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各城市城区人口数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202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口数。
此前,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已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等6座超大城市,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济南、沈阳、青岛等10座特大城市。
根据“七普”数据,此次特大城市“俱乐部”又添4位新成员:昆明、长沙、大连、哈尔滨等4座城市城区人口均超500万人。同时,成都以1334万人的城区人口跻身超大城市行列。此外,武汉以995万人的城区人口居超大特大城市榜单第8名,距超大城市“资格”仅差5万人。
超大特大城市“俱乐部”何以一再扩容?“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人口迁徙是重要原因。“六普”到“七普”的10年间,大量年轻人涌入超大特大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各城市为吸引人才工作、定居,展开“抢人大战”,各种诱人的落户政策令人目不暇接。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双城记”谱写新篇章定下基调,也增强了许多年轻人在这里发展的信心。“古人说‘少不入蜀’,我倒认为成都这座城市也很适合奋斗。身边不少年轻人因喜欢这里的生活节奏和发展机会而来。”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发展的27岁成都青年柴韵说。
“年轻人选择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会给选择她的年轻人带来惊喜。”柴韵相信,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将迈上更高台阶。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对西部“双子星”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持续攀升。截至10月底,2021年川渝共建的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已开工数量达64个,累计完成投资1866.8亿元。此次成都继重庆之后迈入超大城市行列,在多数人预料之中。
深圳东莞“年轻”,京沪老龄化程度较高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不仅是一个头衔。
一方面,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门槛”。据了解,根据有关规定,目前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应在300万人以上。同时,按照住建部、应急管理部规定,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另一方面,超大特大城市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此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大幅增长、人口显著增加、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
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结构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备受关注。
哪些城市最年轻?“七普”数据显示,深圳、东莞两城60岁以上人口比例在5%左右,明显低于其他超大特大城市。
哪些城市“银发族”最多?看60岁以上人口比例,北京、上海这两座一线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上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3.38%,在各超大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二;北京60岁以上人口占比也接近两成。同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在20%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大多位于北方,其中东北地区的大连居首位,哈尔滨、沈阳60岁以上人口比例也均处于较高水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分析,生育率较低是导致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首要因素。此外,超大特大城市较高的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吸引了老年人随子女落户,劳动力人口流出也导致部分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分析人士指出,超大特大城市有机会将人口老龄化转化为发展机遇。其中,一线城市需要注意成本和服务。宁吉喆介绍,当前各一线城市在养老、社保方面总体水平较高,人均期望寿命均在80岁以上,在各类城市中名列前茅,“需要改进的是控制成本、改善服务”。
“在控制成本、改善服务的同时,也应注意不同城市之间养老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陆杰华表示,在一线城市和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特大城市,养老金水平和老年人收入较高,年轻劳动人口流入很大程度上对冲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高、互济性强。与此同时,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部分特大城市年轻人口流入较少,与前者相比“更老”、“老得更快”,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为此,应推动不同城市间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均衡。
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竞争力
不仅吸引人口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成都这7个超大城市GDP均超过1万亿元。其中,上海GDP率先突破3万亿元,为30866.73亿元。北京前三季度GDP为29753.0亿元。预计两地全年GDP都有望突破4万亿元。
14个特大城市,绝大多数前三季度GDP达到5000亿元以上,其中长沙市这一特大城市“新成员”前三季度GDP为9586.98亿元,已接近万亿元门槛。
“十四五”期间,如何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宁吉喆介绍,相关规划部署有以下要点:
——促进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包括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开发建设方式,加强城市治理风险防控;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更好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
——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资源,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陆杰华认为:“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仅源于规模扩张,也来自结构优化、内涵提升。”他表示,在促进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各类设施和功能的空间分布,在合理降低人口密度的同时,着力提升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提供更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扎实练好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城市发展“基本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居民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提供稳定保障。此外,要发挥好超大特大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使之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