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情报局网-关注品牌质量,聚焦时代发展!

网站首页

中国金融情报局网

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

当前位置:中国金融情报局网 > 各地 > 正文  2018-05-18 08:39:34 来源:海南日报

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当前和今后的学习贯彻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结合新时代海南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战略举措等,围绕《决定》中的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内容,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我省相关部门负责人。

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海南要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央12号文件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海南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树立新标杆的重大举措。”省商务厅厅长吕勇说,开放是海南的生命线,《决定》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决定》对海南深化产业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和完善风险防控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吕勇说。

相对全国其他11个自贸试验区而言,海南的发展基础仍较为薄弱,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人才匮乏。吕勇指出,在此基础上建设自贸区(港),必须要在产业开放上做好文章,落实《决定》中提出的“深化现代农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等内容。

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海南建设自贸区(港),先决条件是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做‘减法’,在减权放权、简化流程、减轻企业负担上下功夫,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工作,把该放的权放得更彻底、更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加法’,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活而有序的政务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吕勇说。

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主体,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海南是在欠发达的经济基础上建设自贸区(港),更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在扩大投资、增加市场主体中的重要作用。吕勇说,我省开展百日大招商(项目)活动,就是要利用自贸区(港)建设起步的这段招商引资的黄金时期,拉开我省持续招商引资工作的序幕。

《决定》提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打造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就是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因此将海南建设成为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之意。”省外事侨务办主任王胜说。

王胜指出,《决定》提出了深度谋划利用好博鳌亚洲论坛、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等3个方面20多条具体的措施。“文字虽然不多,但是每一句话都是海南下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遵循,需要我们逐项分解,加以落实。”

就贯彻落实《决定》,王胜表示,省外事侨务办将服务保障和利用好博鳌亚洲论坛;继续组织实施好《海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对外交流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扎实推进各项对外务实交流合作项目;统筹外事侨务资源,巧用外力、外脑,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和新一轮改革开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决定》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既是海南过去的薄弱环节,也是未来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朱华友说。

朱华友指出,这次中央支持海南建设自贸区(港),提出了4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其中在经济指标上要求,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海南的要求,从‘同步’到‘率先’,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要有紧迫感、使命感。”

“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产业,重点在特色。”朱华友说,海南建设自贸区(港),不能完全照搬新加坡等地发展模式,一定要突出中国特色,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具体而言要抓两手,一手是拉长基础设施短板,尽快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符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需要的“五网”基础设施;另一手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海、陆、空”高新技术产业和十二个重点产业做大做强。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种业、医疗、教育、体育、电信、互联网、文化、维修、金融、航运、物流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海南加快建设成为创新型省份。

推动海南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海南的具体体现。《决定》提出,深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旅游产业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和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上下功夫。”省旅游委主任孙颖说,作为海南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以及十二个重点产业之一的旅游业,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在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建设方面,要围绕“点、线、面”要素,重点做好精品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园区、旅游综合体、旅游度假区、景区景点、特色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点和特色街区等八类“点”的建设。在全面提升全省旅游国际化水平方面,尽快出台《提升海南旅游国际化水平三年行动计划》,从提高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性”、改善国际化旅游环境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解决人才短板,在深化旅游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新的突破。

《决定》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海洋强省。“这要求我们紧抓自贸区(港)建设重大发展机遇,按照省委‘三年成形、五年成势’的总要求,统筹陆地和海洋保护发展,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改革创新和开放力度,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构建海南现代化特色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王利生表示。

王利生认为,要在海洋与渔业工作领域中,积极探索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积极谋划海洋与渔业事业的新业态;主动谋划一批海洋与渔业重大项目,以此为基准,组织高标准的招商活动;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合法、合规、高效的海洋支持;坚持按照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要求,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提出的要求,全面布局海洋环保工作。

省委常务副秘书长、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韩勇表示,省委、省政府以极高的政治站位,在《决定》第八部分明确提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对我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部署。

在贯彻落实工作中,韩勇认为,要按照需求牵引,突出问题导向,抓住百日大招商(项目)活动契机,利用海南独特战略地位和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向支撑作用;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先行先试,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以服务军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在省域“多规合一”中统筹规划军地建设,着眼军地双方需求加快完善“五网”基础设施,以航天、深海、空域、网络空间等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为重点,建设一批精品工程和示范项目,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海南模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习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认为,中央12号文件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纳入“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过程,这是契合海南实际的、务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和行动指南。

“把海南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中央对海南的要求,也是海南人民的殷切期待。”邓小刚说,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基础,也有条件。作为首个全国生态建设示范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打造海南“生态立省”的升级版。

邓小刚指出,虽然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但目前我省仍然存在着诸如环境质量下降隐忧显现,环境风险不容忽视,要守住环境质量优良水平非常不易;全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初步形成,但社会共治格局的构成尚需时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六大领域发展极不平衡,生态环境和生态空间优势突出,生态经济短板明显;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监管体系与国际先进的标杆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努力追赶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结合《决定》,邓小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使其他方面建设在新的发展过程中走上科学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载作用,为其他方面建设提供据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